虚拟狂欢:解析小月月现象背后的魔性叙事
虚拟狂欢:解析"小月月"现象背后的魔性叙事
2010年天涯论坛掀起的"小月月"事件,在中文网络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的注脚。这场持续数月的群体创作狂欢,以"蓉荣"账号发表的架空人物"小月月"为核心,迅速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叙事实验。
事件肇始于用户"蓉荣"以第一人称发布的魔幻现实主义贴文,其笔下的"小月月"集合了夸张躯体特征、猎奇行为和悖德举动。随着热度攀升,逾20万用户加入二次创作,通过编造见面细节、杜撰社会关系不断丰满这个虚拟人物。当真相揭露后,用户非但未感被愚弄,反而围绕这个虚假IP开发出手机输入法符号、QQ表情包等衍生文化产物。
该事件印证了社交媒体的拟像构建规律——集体参与式创作能快速孵化文化符号。"小月月"的传播链完美符合社交时代的病毒传播模式:猎奇设定引发注意,参与式创作产生归属感,情感宣泄满足心理代偿。研究显示,73%的互动用户坦言参与创作是出于现实压力转移。
这一现象揭示了互联网群体创作的双重性:既是对传统叙事结构的解构,也是新型虚拟关系的建构尝试。在流量变现机制尚未成型的年代,"小月月"以纯粹的传播能量,预示了后社交时代虚拟人格消费的雏形。其折射的集体无意识创作冲动,至今仍在网络亚文化中持续发酵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xvo.cn/a/msxc/369.html